
WiTH_
WiTH_ – 是一款趣味的穿戴兒童互動教學產品,
透過卡牌遊戲的方式讓兒童輕鬆學習醫學知識,
在遊戲中樂趣學習,並配合穿戴設備提供體驗,
能夠幫助兒童更明確了解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感。
2019 JUN
Teamwork
LEXUS設計大賞-大師點評
長庚大學 工設總審-特優

如何幫助兒童認識自己的身體?

Background
社會上不僅小孩,許多大人對於自己的內臟位置或疾病還是很不了解的,以至於很多病症都大化小,導致延後就醫,或是小化大,浪費醫療資源。
對於疾病的不了解也常常導致許多誤會及偏見。
EX:
1.許多小孩或大人因為對疾病的錯誤認知,而拒絕就醫,或胡亂服藥,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期。
2.時常有小孩生了重病發燒,家長卻沒有做任何預防或就醫,不僅不易康復,更容易造成傳染,危害到其他的小孩。
3.部分孩童不論先天或後天疾病,需使用醫療器具或藥物治療,但到了學校卻不敢使用,害怕受到異樣的眼光,導致病情惡化。

健康認知的不足,不僅於小孩身上,連許多成人都有的誤解,因此我們認為在健康教育上還有進步的空間。
然而目前的健康教育存在許多問題,台灣學生課業壓力的課業壓力極大,過於注重考試,學生僅會讀課本,健康教育雖然重要,但並不是學分重的科目,往往都會被忽略。
而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大環境,於是我們認為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,可以透過遊戲化來增加樂趣,讓學生在放鬆的同時又學習到新知識。
WiTH_

WiTH_便是透過穿戴互動的方式,讓兒童實際貼身體驗的方式,來了解自己的身體器官與疾病等醫療知識。
WiTH_ 當中包含:具有器官的背心、資訊卡牌(疾病與治療預防)、掃描機台。
器官背心需由兒童將器官拼貼至正確位置,並在穿戴下幫助兒童認識器官在自己身上的位置。
疾病卡牌透過掃描,背心上的對應器官會產生震動反應,讓兒童了解相關疾病可能的不適感。
然而需找出正確的治療預防卡才能將其停止,讓兒童學習如何預防或治療,認知就醫重要性。
How to play ?

STEP 1
穿上背心
學習器官位置
並嘗試黏貼
STEP 2
閱讀疾病卡資訊
並掃描
STEP 3
疾病卡造成器官生病
產生震動反映
STEP 4
學童們一同嘗試
從牌池中找出
治療方法並掃描
STEP 5
治療方法正確
生病反應即停止
STEP 6
學童們一起討論
疾病的不適
與預防或治療
通過穿戴震動的方式,可以讓學童更清楚當相應器官不適時會是從何位置發出,因為人體神經會有擴散痛,實際不適的位置可能與課本上的不同。
並且以下有簡單的動畫影片。
Development

現有的健康教具,已有許多吸引小孩的設計,
如將其可愛化或是遊戲化,來增加孩童的接受度學習動機。
大多以可拆解的布偶為主,來讓孩童了解器官的位子。

最初發想是想在器官娃娃的基處上增加互動性。
透過遊戲的方式配合感應器觸發聲光效果,
來吸引兒童在遊玩中學習,但仍是獨立的玩偶。
很快我們運用簡易草模來試玩概念並討論。
我們發現透過遊戲確實可以更有樂趣,
但遊戲性太強反而容易偏題,忘記學習健康的重點,
並且在成效上可能沒有比現有的教具好上太多。
於是我們重新思考,該如何能更好的了解器官位置。
器官位置看似簡單,但當真的在身體不適時,
又往往沒辦法清楚自己的身體不適的部位。
最後我們加入新的元素-穿戴。
透過穿戴互動,可以讓使用者更清楚了解器官不適感。
並且我們也重新設計器官在教具上的呈現風格。
在確認概念後我們立即著手設計。

首先以紙模衡量尺寸,並挑選材質。器官部分最初期望包覆的是EVA泡棉,軟偏硬的材質可以讓震動更明顯,但由於裁縫困難,最後包覆棉花。
布料的選擇,由於器官是透過魔鬼氈需反覆撕黏,所以在外側選擇較有彈性的布料,內裡布料選用較舒適的麂皮。
顏色選擇,由於臟器顏色並非本教具重點,並且使用貼近的顏色呈現可能會有部分兒童恐懼,或是造成誤導。
最終直接選用跳脫臟器紅色的青藍色與灰色搭配,撞色的搭配讓教具更有活潑感。


互動部分以Arduino製作,
包含掃描機台與震動模組,
掃描是使用RFID。
Graphics

資訊牌分為疾病(灰)與預防治療(藍),卡片以RFID並貼紙製作,疾病卡掃描後會觸發相應的器官震動。學童需找出正確的治療或預防方法才能停止。
疾病卡內容的挑選為兒童常見感 冒或是先天性疾病,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,可以讓同學了解先天性疾病的不適或與治療的不便。降低因不了解所帶來的嘲笑或霸凌。
疾病卡內容主要包含病因與症狀,而治療牌則有預防和治療方式。目前每個器官各一種疾病,後續可配合年級或不同的教材,來新增疾病卡牌。

平面設計是以生病症狀的器官樣式可愛擬人化,讓小朋友能夠一看就懂。
風格參考知名澳大利亞公眾活動的安全宣導廣告 – Dumb Ways To Die,
些微血腥,但卻不會讓兒童感到恐懼或噁心,反而還廣受學校機構歡迎。
Display
